第二十二章 制度後的秘密
明朝那些事兒 by 當年明月
2025-2-12 17:41
朱元璋是壹個搞制度的人。
他很了不起,很勤奮,終其壹生,不但制定了完備的法律,還成功地普及了法律。
我們之前說過,朱元璋制定了《大明律》,並規定了五種刑罰,分別是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。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小竹棍打人、大木板打人、有期徒刑、流放、死刑。當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,他是不會滿足於這幾種處罰方式的,這五種只是正刑,另外還有很多花樣,之前已經介紹過,這裏就不多講了。
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,最重要的並不是《大明律》,而是壹本叫做《大誥》的書。
所謂《大誥》是朱元璋采集壹萬多個罪犯的案例,將其犯罪過程、處罰方式編寫成冊,廣泛散發,人手壹冊。
根據法理學的分類,《大誥》采用了案例,應屬於判例法,這麽看來朱元璋還頗有點英美法系的傾向。朱元璋正確地認識到,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條文是不可能的,而這些案例生動具體,個個有名有姓,老百姓吃完了飯可以當休閑讀物來看,就如同今天我們喜歡看偵破故事壹樣。更重要的是,裏面還詳細記述了對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種酷刑,如用鐵刷子刮皮、抽腸、剝皮等特殊行為藝術,足可以讓人把剛吃進去的東西再吐出來,然後發誓這輩子不犯法。
把犯人的罪行和處罰方式寫入《大誥》,並起到警示作用,實在是壹種創舉。
但問題還是存在的,因為當時的人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。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數,沒有希望工程,讀過小學(私塾)的已經很不錯了,大家在電視上經常可以看到,城門口貼著壹張告示,壹個人讀,無數人聽,並不是因為讀的那個人口才好,而是由於大家都不識字,這是符合客觀事實的,老百姓素質低,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難普及。
朱元璋再有辦法,也不能代替那麽多的老百姓去聽、去讀。這實在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。但奇人就是奇人,朱元璋用壹個匪夷所思的辦法解決了問題。
他的辦法具體操作如下:比如張三犯了罪,應該處以刑罰,縣官已經定罪,下壹步本來應該是該坐牢的去坐牢、該流放的流放,但差役卻不忙,他們還要辦壹件事,那就是把張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,去找壹樣東西。找什麽呢?
就是這本《大誥》,如果找到了,那就恭喜張三了:如果本來判的流放,就不用去了,回牢房坐牢;如果是殺頭的罪,那就能撿壹條命。
反之,家裏沒有這本書,那就完蛋了,如果張三被判為流放罪,差役就會先恭喜他省了壹筆交通費,然後拉出去哢嚓掉他的腦袋。
其實從法理上說,家裏有這本書,說明是懂得法律的,按照常規,知法犯法應該是加重情節。不過在當時而言,這也算是朱元璋能夠想出來的最好的方法了。
朱元璋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普及了法典,雖然具體效果不壹定很好,但他畢竟做出了嘗試。
【朱元璋的特殊規定】
在洪武年間,朱元璋規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,如果都寫出來,估計要十幾萬字,所以只簡單介紹幾種。而在這些制度的背後,隱含著深刻的含義。
在那個時候,人去世是不能隨便說死的,要先看人的身份,具體規定如下:
皇帝死稱崩,公侯貴戚死稱薨,大臣死稱卒,士死稱不祿,庶人死才能稱死。
這個規定給人們制造了很多麻煩。比如當時官員的喪禮,擺出靈堂,眾人祭拜。當時有很多人都搞“撞門喪”。所謂“撞門喪”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,有的根本就不認識。但同朝為官,死者為大,無論好壞都去拜壹拜。具體操作過程如下:
進到靈堂,看清神位位置,如果不認識這人,就要先記住神位上的名字,然後跪地大哭:某某兄(壹定要記準名字),妳怎麽就死了啊,兄弟我晚來壹步啊。
如果妳這樣說了,大家就會懷疑妳是來砸場子的,妳祭拜的是官員,怎麽能用庶民的說法呢?
正確的方法是這樣的,進到靈堂,先去問家屬:您家老爺前居何職?
家屬回答:我家老爺原是兵部武選司郎中。
這時心裏就有底了,這是個五品官,該用“卒”。
那就拜吧。
別忙,還要再問壹句:您家老爺可有世襲爵位?
家屬回答:我家老爺襲伯爵位。
再去神位前,跪地大哭:某某兄,妳怎麽就薨了啊,兄弟我晚來壹步啊。
大功告成。
其實稱呼上的規定前朝也有,但並沒有認真執行過,而在洪武年間,如果違反這些制度規定,是會有大麻煩的。除了稱呼外,當時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幾個種類。
【職業分配制度】
當時的人按職業可大致劃分為:民戶、軍戶、匠戶。
其中民戶包括儒戶、醫戶等,軍戶包括校尉、力士、弓兵、鋪兵等,匠戶分為工匠戶、廚役戶、裁縫戶等。
這些戶的劃分是很嚴格的,主要是為了用人方便,要打仗就召集軍戶,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戶。看上去似乎也沒有什麽問題,但其實缺陷很大。
比如妳是軍戶,妳的兒子也壹定要是軍戶,那萬壹沒有兒子呢?這個簡單,看妳的親戚裏有沒有男丁,隨便拉壹個來充數,如果妳連親戚都沒有,那也不能算完,總之妳壹定要找壹個人來幹軍戶,拐來騙來上街拉隨便妳,去哪裏找是妳自己的事情。
再比如妳是匠戶中的廚役戶,但妳說妳不懂廚藝,那也不要緊,人去了就行,只要人數對得上就沒問題,反正妳做的飯我也不吃,誰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。
這樣的劃分是不科學的,不但民戶軍戶這些大戶之間不能轉,同壹戶內不同的職業也不能轉,萬壹打仗時要召集弓兵戶,偏偏這些人從小沒有練過拉弓,那也沒辦法了,每人給壹把弓就上吧。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是不能保證的,又如召集醫戶,如果召來的都是壹些不懂醫術的,那可就要出人命了。
這是老百姓,官員們也不輕松,他們衣服穿著和顏色搭配、用料、圖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,如違反,是要殺頭的。
如朝服冠上的梁數,壹品七梁,二品六梁,往下遞減,不能多也不能少。這衣服是祭祀典禮要穿的,平時上朝要穿公服,公服的規定也極為復雜,從壹品到九品,從文官到武官,衣服顏色不同、花紋不同、花徑不同、衣服上的補片也不同。
回家之後也不輕松,不能穿睡衣之類的衣服走來走去,要穿常服;這常服也不能隨便穿,不同品級也有規定,如腰帶,壹品用玉,二品用花犀,以下各不相同。
如果妳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,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,系錯了腰帶,穿了黃色內衣,只要被人發現,就是嚴重錯誤,可能要殺頭的。
除了這些制度外,朱元璋還為他的臣民們設定了嚴格的規定,他貴為天子,卻給全國幾乎所有的行政機關都分好了工,行政公務、司法裁決、倉儲準備、人口統計,甚至連街道清潔都逐壹分配到人。
不但如此,他還詳細說明工作該怎樣去做,相當於今天買電器時附送的說明書,壹壹列舉唯恐不能窮盡。如人口統計時要註意哪些事項、如何進行核查、隱瞞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來。估計要是再詳細點,他還會規定清掃街道時怎樣使用掃帚、出門時該先邁哪只腳。這樣看來,在朱元璋手下幹活倒也不累,相信只要不是白癡,能看懂朱元璋配發的說明書,都是能夠幹好工作的。
此外他還禁止農民進城打工,規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範圍內活動,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設置了關卡,人們要走出規定地域,必須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。這玩意可千萬要收好,如果丟了,守關卡的士兵會直接把妳當成逃犯,抓走充軍,目的地是去不成了,家也不用回去了,很可能過那麽幾年,這位丟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關卡當檢查員了。
是的,朱元璋要建立的是壹個等級分明、秩序嚴謹、近乎僵化的社會結構,在這個結構中,農民只能種地,商人只能經商,官員按照規定幹好自己的工作,無論誰都不能越界。軍戶、民戶、匠戶的劃分決定了在那個時代找工作從來都不是難題,不用費盡心思設計什麽簡歷、洗幹凈臉、打好領帶去參加面試。因為除了那些讀書厲害的人之外,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壹刻決定的,妳爹幹嗎,妳也幹嗎。
這是壹個近乎完美的模型,在這個模型中,所有人都各司其職,互不幹擾,他們就像無數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,壹同組成強大的明帝國。這些制度之嚴密、周到即使在今天看來,也堪稱典範。
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,他不但打下了江山,還耗盡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規章制度。他的目的也很明確:
明帝國的所有問題我朱元璋都給妳們解決了,制度也有了,方法也有了。後世子孫照著做就是了,我辛苦點沒有關系,妳們就等著享福吧。
可惜模型始終只是模型。
【規則的漏洞】
在這個世界上,從來就不存在完美的東西,任何制度都有缺陷,任何體系都有漏洞。朱元璋的這個體系也不例外。
事實證明,他的體系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而且還出現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夢都想不到的意外。
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,限制大臣的權力,然而明朝的內閣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專權。
朱元璋規定老百姓不得四處流動,然而明朝中後期流民成風,四處遊蕩,絲毫不受束縛。
朱元璋頒布了抑制商業發展的條令,並規定商人不得穿著綢紗等貴重衣物,然而大規模的工商業發展正是從明朝開始,而那些本應該是社會最底層的商人卻穿金戴銀,甚至登堂入室,為官經商。
朱元璋嚴令太監不得幹政,可是明朝的閹宦卻個個都是重量級的(這與他廢除相權有關)。
朱元璋給他的所有子孫都準備了爵位和俸祿,然而壹百多年後,他的很多後代都家道中落,窮困潦倒。
這些朱元璋認為可以用千年萬年的制度,在短短的百余年間已經煙消雲散。甚至他的繼承者們也不再認真遵守這些規定,他們口中說著太祖成法萬年不變,實際上卻是各有各的搞法。偶爾有那麽壹兩個腦袋不開竅地叫囂著要恢復祖制,換來的卻是眾人嘲笑的眼神,甚至連當時的皇帝也不以為然。
實際上,朱元璋為了保障自己的這套制度模式能夠貫徹實施下去,對那些敢於改動和違反者,制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,如他曾明文規定太監幹政者,殺;敢議立丞相者,殺;等等。可是這些措辭嚴厲的規定從來就沒有真正發揮過作用。太監還是照常幹政,內閣還是行使著丞相的權力,此路不通就繞道走,誰也沒把太祖成法當回事。
更讓朱元璋想不到的是,他規定的事情往往都向著反方向發展,用俗話說就是怕什麽來什麽。在朱元璋的面前似乎有壹個看不見的對手。朱元璋想往東,這個對手偏要向西;朱元璋想吃飯,這個對手卻給他喝水。
這個對手並不是虛無的,我們之前提到過它的名字——歷史規律。
如果我們細細分析壹下朱元璋制定的這些制度,就會發現很多問題。比如他規定商人不允許穿好衣服、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,如有違反,就要處以重刑。
然而這規定真的行得通嗎?
農民有權穿紗,卻買不起,商人雖然地位低賤,但他們有錢,有錢才能買得起那些貴重的東西。農民沒有錢,所謂的權利也就成了壹句空話,他們連飯都不壹定吃得飽,哪裏還談得上穿什麽衣服?這不是拿窮人開心嗎?(雖然他本意並非如此。)
類似的制度缺陷還有很多,這些制度本身並沒有什麽大問題,但遺憾的是並不壹定適應情況的變化。因為朝廷的收入不斷地增加,經濟不斷地發展,在此基礎上,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,墨守成規的制度最終壹定會被歷史所淘汰。
朱元璋制定的這套政策是適應明朝初年的情況的,事實證明,這些制度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和發展。但朱元璋只是能人,卻不是超人,也不會超能力之類的把戲,他不能停滯歷史的進程。當他把自己的這些制度和方法作為“萬世不變之法”流傳下來後,這些過時的玩意兒在後人眼中就會變得荒謬和不適用,並成為絆腳石。
朱元璋這壹生有過很多厲害的對手,頑強的張士誠、兇狠的陳友諒、糾纏不清的北元、狡猾的胡惟庸,以及驕橫的藍玉,這些人都是壹代人傑,然而他們都敗在了朱元璋手下。直到他遇到了最後壹個敵人——歷史規則。
在歷史的進程中,命運之神會從蕓蕓眾生中挑選壹些人,給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。如果妳被挑中,實在是壹件幸運的事情。但妳同時也必須認識到,這是壹場殘酷的比賽,當機會到來時,妳若要真的有所建樹,就必須比其他人更優秀、更強大,因為最終的勝利者只有壹個。
四十多年前的壹個夜晚,命運之神來到了朱重八的床邊,將壹柄劍和壹把鑰匙交給了他,它告訴朱重八:用劍去推翻殘暴的元朝,用鑰匙去打開那扇新的大門,妳將建立自己的王朝,獲得妳應得的榮耀!
朱重八莊重地接收了這兩份禮物,他沒有辜負命運之神的期望。在那漫長而艱苦的歲月裏,他用自己天才的軍事和政治才能,戰勝了所有的競爭者,獲得了最終的勝利。
他不再是那個窮困潦倒的朱重八,而是重權在握的開國皇帝朱元璋!他認為自己已經有足夠的力量改變原先的規則,創造自己的體系。
但他錯了,無論他如何強大,在歷史的眼中,他只不過是壹顆小小的棋子。
他可以影響少數人於永遠,也可以影響多數人於暫時,但他無法影響多數人於永遠。
毫無疑問,朱元璋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,他有著卓越的軍事和政治天賦,精力充沛。他執政三十壹年,勤勤懇懇日夜不息地處理政務,壹個天才加上勤奮,世上還有什麽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?
他相信自己能夠操控壹切、改變壹切,他已經憑借自己的才能獲得了命運之神的垂青,成為了這片廣闊大地的統治者。但他並不滿足,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設想創造了壹整套獨特的社會體系和架構。他相信,就如同以往壹樣,他會勝利的,事情是會按照他的設想進行下去的。
可是歷史規則這個對手與之前的對手都不相同,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。它沒有去招惹朱元璋這位猛人,卻不斷地纏擾著朱元璋的子孫,而朱元璋的體系也在時間的磨礪下變得千瘡百孔,最終失去了控制力和約束力,歷史固執地按照自己的邏輯方式走了下去。
事實證明,在這場鬥爭中,朱元璋失敗了。
原因何在呢?答案看起來似乎深不可測,其實很簡單:
因為朱元璋只是歷史的執行者,他並不是歷史的創造者。
即使沒有朱元璋,也會有李元璋、王元璋來完成歷史的使命,推翻舊的王朝,建立新的帝國。歷史是壹個好客的主人,但卻從不容許客人取代它的位置。歷史也從來就不是壹個人或是幾個人可以支配創造的。所謂時勢造英雄,實乃至理名言。
真正支配歷史的人,不是朱元璋,是稻田裏辛勤勞作的老農,是官道上來往的商賈,是朝堂上進言的官員,是孤燈下苦讀的學子。
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註定默默無聞,都無法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,但他們才是歷史真正的主人。
從古至今,從無例外。
在解構了朱元璋的體系後,讓我們回到洪武時代,還有壹些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件是必須述說的。
【可怕的錦衣衛】
特務政治是明朝的壹個特點,其代表機構就是錦衣衛。
錦衣衛這個名字對我們而言只是壹個歷史概念,但明朝的人們提起這個名字卻是談虎色變。這是壹個奇特的機構,它原本只是壹支軍隊,是皇帝的親軍二十六衛之壹。這些部隊由皇帝本人指揮,各有各的職責。
按說親軍應該整日在皇帝身邊,是個不錯的職業,但妳可不要以為當上親軍就能飛黃騰達,比如親軍二十六衛中的孝陵衛就是守墳的,整日只能和陵墓打交道;如果不幸被選入孝陵衛,恐怕壹輩子也見不到活著的皇帝了。
相比而言,錦衣衛就厲害得多了,它是皇帝的衛隊,出行時負責保衛,此外它還是儀仗隊,上朝時掌管禮儀。所有錦衣衛的成員服裝整齊,穿著飛魚服,佩帶繡春刀。正是由於錦衣衛承擔著如此重要的職責,且都是皇帝身邊的人,他們漸漸地成為了皇帝的耳目,負責打探情報和懲處大臣。
這個機構的可怕之處在於,他們不受任何部門的管轄,只聽皇帝的指揮,其機構也比較簡單,指揮使壹人(正三品)為最高統帥,下設同知、僉事、鎮撫各二人,千戶十四人,這些是錦衣衛的高級領導。
明初加入錦衣衛的人都要進行嚴格審查和面試,必須保證是良民,無犯罪前科,並經過精心挑選和各種訓練,順利通過這些考驗的人才能成為錦衣衛。
錦衣衛的主要職責是偵查大臣們的行動,並隨時向皇帝報告;他們還掌管著“廷杖”,負責懲處違反皇帝意誌的大臣。而在大臣眼中,這是壹群極為可怕的人。洪武年間,如果大臣家有錦衣衛上門,他就會收拾好衣物,和家人告別,然後壹去不返。
此外錦衣衛還負責收集軍事情報、策反敵軍高級軍官的工作,如在後來的萬歷朝鮮之戰中,錦衣衛表現得相當活躍,收集了大量日軍情報,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。
錦衣衛的另壹個可怕之處在於,他們不受司法機關的管轄,可以自己抓捕犯人,並審判判刑。在逮捕犯人前,錦衣衛指揮使會發給所謂“駕帖”。大家可能在《新龍門客棧》中看到過這件東西,要說明的是,“駕帖”並不是身份證明,而是逮捕證。
錦衣衛持有此物逮捕人犯不受任何人阻攔,如有反抗,可格殺勿論。由於錦衣衛擁有幾乎超越壹切的權力,無論刑部還是大理寺見到錦衣衛都避而遠之。
錦衣衛還有自己的監獄,稱為“詔獄”,此獄名氣之大,甚至超過了刑部的天牢,因為能被關進這個監獄的都絕非普通人,往往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惡。
事實證明,這些人的工作效率確實很高,在胡惟庸和藍玉案中,錦衣衛晝伏夜出,四處打探,以不怕殺錯、只怕殺漏的精神找出了許多所謂的同黨,並壹壹處決。這兩宗案件也大大提升了錦衣衛的名聲。
毫無疑問,這是壹群可怕的人,他們重權在握,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轄,是皇帝重要的統治工具。
但這壹機構的始創者朱元璋卻深刻地認識到了特務政治的危害,他知道如果放任下去,國家法律的約束性和權威性將蕩然無存,於是在洪武二十六年,他命令撤銷錦衣衛,並下令所有司法審判行為必須由司法機關執行(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,大小鹹經法司)。
為了顯示廢除錦衣衛的決心,朱元璋還當眾焚毀了錦衣衛的刑具,以示永不重開之意。
然而很多事情只要開了頭,就很難收尾了。
錦衣衛這個獨特的機構將在後來的明朝歷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我們以後還會經常和它打交道的,現在就先放下吧。
【壹個盟友的加入】
就在朱元璋逐步解決國內問題時,明帝國的東北邊界發生了壹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,這件事將對明朝後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事情的發生地是高麗王國。
高麗王國是王建於公元10世紀建立的,這個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羅王國,壹直延續下來,但這個高麗王朝與明朝的關系並不好,這是有著歷史原因的。
在元朝建立之後,元統治者發兵攻打高麗,高麗最終不敵,被迫屈服蒙元。而元朝統治者按其壹貫的方針政策,將本是隸屬過的高麗歸並為元朝的征東行省。元朝還隨意廢除高麗國王,其目的在於通過王室的通婚,將高麗牢牢控制在手中。他們是這樣想的,也是這樣做的,從元世祖到元末,元朝皇帝先後將七位公主下嫁高麗國王。
這樣看來,和親這壹招永遠都是有用的,萬壹有壹天雙方打起來,只要把七姑八姨地拉出來,讀壹下家譜,考證出閣下是我姐姐的兒子的堂弟的鄰居等等,就能把對方說得目瞪口呆,收兵回家。
元朝的目的達到了,經過長期的相親介紹和血緣分配,三代高麗國王都帶有元朝皇室血統。當然了,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壹輩的、互相之間怎麽稱呼還是要翻家譜的。
正因為高麗王室與元朝皇室的血統聯系,在朱元璋建立明朝、元朝統治者被趕出中原後,高麗仍然依附於元朝。
朱元璋很明白壹個穩定邊界的重要性,他在明朝建立後,就派遣使臣出使高麗通報國號年號,意圖與高麗建立宗藩關系。
在利害關系面前,親戚關系是不壹定管用的,事情的發展又壹次證明了這壹點。
看到元朝敗退,高麗王朝國王王顓便斷絕了與元朝的關系,受明朝冊封,趁機擺脫了元朝的奴役。然而事情總是壹波三折,高麗王朝裏還有很多人是元朝統治者的親戚,他們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。於是親元與親明的勢力展開了長達十余年的鬥爭。
後王顓十歲的養子江寧君辛隅繼位。這位國王是傾向北元的,但他為了不得罪明朝,也派遣使者去為他的父親請封謚號(高麗國王的謚號按例由明朝確認)。本來事情還是順利的,明朝派遣使節林密、蔡斌前往高麗,然而此二人在從高麗歸國途中被人劫道,不但隨身物品被搶,人也被殺掉了。
按說這件事不壹定是高麗幹的,因為在自己地盤上幹這些活就等於在兇案現場寫下殺人者系某某,太過招搖,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幹的。
但朱元璋豈是好得罪的?陰謀居然搞到了他的頭上,怎肯罷休!他暴跳如雷,收回了給王顓的謚號,表示絕不承認辛隅的國王地位。高麗也是壹肚子苦水沒辦法倒,只好轉而向北元請封,獲得了高麗國王、征東行省左丞相的封號。
至此,明朝與高麗王國決裂,雙方亮出了兵刃。眼見壹場大戰又要開打,但刀劍雖然沒得商量,帶刀劍的人卻是可以商量的。
高麗國王決定動手了。洪武二十年,馮勝和藍玉率領軍隊打敗納哈出,控制了遼東,並在遼東設了鐵嶺衛都指揮使司,控制了鐵嶺。這是個敏感地帶,因為鐵嶺在元朝時就是元朝和高麗之間的國界。高麗壹直想占據這個緩沖地帶,而明朝的軍事行動無疑打亂了高麗王朝的如意算盤。
高麗國王辛隅畢竟政治經驗不足,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獲得鐵嶺的領土。這壹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,自己打了幾十年仗,就是為了幾塊地盤,這位少年天子居然異想天開,想找連工資都不願意多發的朱元璋要土地。
結果可想而知,朱元璋嚴詞拒絕了使臣。這位高麗國王也真是血氣方剛,他命令調集各道軍隊於洪武二十壹年(1388)征伐遼東。
那麽這支遠征軍有多少人呢?據《李朝太祖實錄》,這支部隊壹共只有近四萬人。而他們的敵人——駐守遼東的明軍,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元軍,在北元已經被擊潰、退守沙漠的情況下,高麗的遠征軍有什麽辦法和這支久經沙場的明軍對抗呢?
但辛隅似乎並沒有考慮太多,估計他是按照高麗軍隊以壹當十的比例來計算戰鬥力的。
這樣看來,辛隅對當時形勢的認識是比較糊塗的,但他派去打仗的將領卻並不糊塗。
至少李成桂不糊塗。
這支軍隊的統帥是曹敏修和李成桂,他們分任左、右軍都統使。李成桂壹直反對和明朝決裂,他極力勸阻未能成功。作為壹名將領,他清醒地認識到攻擊遼東是以卵擊石,但迫於上級壓力,他還是率領軍隊出征了。
大軍到達鐵嶺後,李成桂並沒有發動進攻,他另有打算。
這位統兵大將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,然後壹咬牙、壹跺腳,造反了!
他帶領軍隊打回了老家,廢黜了辛隅,建立了自己的王朝,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。
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,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稱臣,他向朱元璋遞交了國書,新人新氣象,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的稱呼,這個新的王朝需要壹個新的名字。
這個莊嚴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,他經過慎重考慮,取“朝日鮮明之國”之意,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——朝鮮。
從此這個名字成為王國的統壹稱呼,並延續至今。朱元璋親自下令:朝鮮為永不征討之國,明和朝鮮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。而朝鮮尊明為天朝,並采用明年號,此後朝鮮的歷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,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。
朱元璋和李成桂確定了明王朝和朝鮮和睦友善的關系,也立下了雙方守望互助的諾言。後來的歷史證明,他們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。
李成桂的建國舉動及明朝、朝鮮和睦關系的確立,對後來明朝的發展產生了影響,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也促進了電視劇事業的發展。
在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壹百多年後的1506年,李朝中宗繼位,在他擔任國王的三十八年裏,有壹位醫官靠著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壹番事業。四百多年後,這位醫官的事跡被拍成了電視劇,流行壹時,名《大長今》。
朝鮮成為了大明的屬國,北元也被打得奄奄壹息,躲到沙漠裏整日吃沙子。強大的明朝終於平定了帝國的邊界,自盛唐之後,經過數百年的漫長歲月,中原政權終於不再畏懼遊牧民族的進攻,壹個龐大的帝國又壹次屹立起來,它用自己的實力保證這個國家的臣民可以安居樂業,經濟文化可以不受幹擾地持續發展。
在今天看來,我們不得不說,這是壹個了不起的成就。